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青年沙龙 > 教学展示

《别了,哥哥》

作者:张华中     发布时间:2013-3-26 点击数:3289

《别了,哥哥》

张华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重要诗句,体会诗歌激昂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坚定的革命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憎分明的是非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深入地体会作者独特而强烈的主观情感,提升他们对作品情感和语言的感受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回顾旧文,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先前学过涉及殷夫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和《白莽作〈孩儿塔〉序》的片段。调动学生记忆,走进殷夫和他的作品。

 

 2. 背景介绍,铺垫感情。

 殷夫(1910-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还有白莽、徐白等,浙江象山人,诗歌集有《孩儿塔》。 殷夫兄弟姐妹六个,他在家中是老小,大哥即是本文要告别的对象徐培根,在殷夫读小学的时候他父亲去世,徐培根担当起了抚养殷夫的任务,尽力给他提供最好的教育,让他能走上和自己一样的道路。在殷夫短短的一生当中,先后四次被捕,并最终杀害。

 1927413日,被捕,险被枪决,因兄得救。

 1928年夏,第二次被捕,因兄嫂委托熟人保释。

 1929年夏,第三次被捕,遭毒打后获释。

 1931117日,因叛徒告密,被捕,27日就义。

 

 3. 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听朗读,从诗歌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基调。

   明确:诗歌中流露对哥哥的深情和不舍,但他要与哥哥及其所属阶级决裂的决心是坚定的,所以诗歌整体的基调是激昂的。

 

 4. 深入诗歌,理解主旨。

1)阅读诗歌前三节,体会殷夫对哥哥的感情。

    明确:对手足之情的珍惜,对哥哥多年辛苦抚养的感激,从文中“感激”、“钦佩”等词语能直接体会,而“最亲爱的”称谓、遗憾不能握手、流下眼泪等仔细品味也能体察;又有要和哥哥进行彻底决裂的坚定决心,从“握一握最后的手”、“最后的一滴泪水”,一“但”,两“不得不”体会得出。越是手足情深,越能体现他做出抉择的难能可贵,以及坚定的革命意志。联系预习材料和诗歌内容,可知作者要和哥哥决裂既有阶级立场、政治追求的差别,也有殷夫的哥哥对他的干涉和束缚有关。

 

2 朗读诗歌四到六节,概括哥哥一方具有怎样特点,殷夫对此持什么态度。

    明确:从第三节中能找出“安逸”、“功业”、“名号”等词语,并通过朗读不难从“哟”、“有的是”、“圈套”、“纸糊的高帽”中体会殷夫对此的鄙夷和嘲讽,从“但”字,以及两个“不要”又可看出他对哥哥一方严厉拒绝和分裂,因为作者方向明确,拒绝庸俗的追求,而“渴求永久的理”。

 

3)引导学生齐读诗歌七到十节,体会作者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a.作者追求“永久的真理”会遇到哪些障碍?

    明确:从文中直接可找出提现障碍的词语“危崖荆棘”、“黑的死”、“白的骨”、“冰雹风雪”等,又可从普罗米修斯的遭遇以及作者之前两次被捕入狱的经历,可以概括出前途充满凶险。

b.面对障碍作者态度如何。

    面对凶险的前途,作者“强硬”、“牺牲”“决心”,愿作普罗米修斯,表现坚定革命态度,对前途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作者目睹过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民党当局的凶残,他两次被捕入狱的经历使他对统治当局的凶狠有清晰的认识,面对凶险的前途而勇敢顽强就不是一时的意气用事,而是清醒的、坚定的。

c.面对挫折,作者如何看待未来。

    明确:“但”字表明即使在前途晦暗不明的情况下他决绝的意志,并且能穿过迷雾洞察到真理闪照,恐怖远退,冰雪溶消,对未来有坚定的革命乐观态度和必胜的革命信念。

 

(4)朗读诗歌第十一节,体会此节作者的情感。

    明确: 此次的“别了,哥哥,别了”与首节中的“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有明显的情感变化,首节中声音应低沉,对兄长的情感应该厚重,而此节中作者由手足情深的矛盾挣扎中脱身而出,从而与大众融而为一,成了“我们”,并且表明立场:要与哥哥所属的阶级进行决斗。

 

5)全诗小结。

    明确:诗歌前三节,从矛盾纠结中严明立场,与哥哥决裂,四到六节,通过对哥哥一方庸俗追求的嘲讽和不屑,表明要与哥哥所属的阶级决裂,这两者是作者告别决裂的具体对象,并指出自己渴望的方向:追求“永久的真理”,诗歌的后半部分着力于表明告别之后的前途,尽管凶险重重,作者却以坚定的意志、乐观的态度、毕生的信念而坦然面对,欣然前行。

 

6)如何看待殷夫和殷夫的选择。

    明确:这是个开放性的设问,学生大体应能说出殷夫坚定革命精神的难能可贵,理解殷夫为追求理想义无返顾的精神,应理解殷夫为百姓谋福祉的献身精神。在补充补充张学思与哥哥张学良、傅作义的女儿与傅作义、宋庆龄与自己的姐妹不同的人生选择,让学生能理解在复杂的政治环境当中,即使是手足同胞,即使血浓于水,由于政治信仰不同,人生理想不同,而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从而更能理解殷夫的这种选择。(通过朗读、学习本篇诗歌,加上之前学习过的涉及殷夫的篇目以及发给学生的预习材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学生能对殷夫形成一个总的认识,对殷夫选择的道路有一个更全面的判断,有助提升学生看待问题的认识能力,培养一种明辨是非的观念。)

 

7)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都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殷夫显然就是这脊梁中一块坚实的骨头,“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但他对理想坚定执着地追求,为大劳苦大众作出的牺牲必将永载史册,万世流芳。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问题反馈 | 地理位置| 违法举报

 沪ICP备05028997号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3828号

上海市格致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9

地址:上海市广西北路66号 邮编:200001 电话:67157666、63510228 传真:33040215

违法举报电话  63510228*2701 67157666*2701 email:gezhi@gezhi.edu.cngezhi@hpe.cn

中文域名:上海市格致中学.公益

     
当前在线人数:2816;累计访问人数:3473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