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
张华中
执教班级:高二(7)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朗读文本,加强与文本对话;
2. 抓住关键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树立热爱乡土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作品情感和语言的感受能力。
【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第4—7段),导入本课
2、学生朗读读第1段,感知作者情感
3、听朗诵录音第2—3段,体悟作者对北平的情感
(1)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2)学生梳理在第2—3段中作者表达的对北平的情感。
(3)联系上节课学习的4—7段,分别找出与“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相呼应的句子,并加以品味。
4、学生朗读第8段,分析作者落泪原因
5、总结全文
6、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老舍《我的母亲》,进一步体会作者通过把对北平的爱与对母亲的爱作类比,表达出的对北平深沉的爱。
《想北平》教学反思
《想北平》这节公开课结束后,指导老师和听课老师予以了积极的肯定,我也很受鼓舞。然而,在在明白教学中具备的长处后,还应反思其的短板,为以后的课程做出必要的调整。
一、情感投入不足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实际不仅仅是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涉及到的情感,也包括教师和学生投入了多少的情感在文章上,对作者予以“同情的理解”,这是与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似乎太深情了就做作了,这是不对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是多情的!让学生讨论、发言不代表可以没激情!还是要通过感染自己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热血沸腾!
二、问题设计指向性不够明确
教师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走向,影响到课堂的生态。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起来,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会与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展开多层次的对话,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虽然学生可能走不进老舍的世界,以及充分体会老舍对北平的情感,但如果能多创设一些情景,问题设计更富有明确的引导性,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堂组织不够灵活多变
课堂上更多的是我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对话,而生生对话、以及小组讨论进行得不够,当然,这里我有自己的一些担忧:如何进行小组讨论,哪些内容需要讨论,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这些需要深思熟虑,才不至于把学生乘坐上无轨列车进行漫无目的的自由旅游。反过来说,若是能筹划的再仔细些,准备得再仔细些,胆量再放开些,可能会有别开生面的教学生态呈现出来。这只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多探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