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全体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咨询与辅导,使这些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学校心理辅导室在工作日全天候开放,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面谈咨询辅导。除此以外,心理老师还通过短信、电话、邮件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和辅导。据统计,心理老师每学期平均约50多人次,期间还为社区居民及兄弟学校学生提供心理志愿服务。学生主要咨询问题有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同学、师生、朋友)、家庭冲突(亲子关系、教养态度方式、父母婚姻关系)、情绪情感问题、适应问题以及人格障碍问题。
为了更好更及时给个别学生提供预防和辅导,学校进一步规范了学生心理辅导与干预三级程序。
(1)一级干预
一级心理干预是对学生的直接心理监护。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心理志愿者(主要是班级心理课代表、心理社团成员)承担。主要任务是对班级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给予关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关心,也可请学校心理老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建议和方法,并建立资料档案。
每年,我们都对高一新生进行个性、能力、兴趣等心理测试,建立全体学生的网络版心理档案,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相对的了解,并分析心理测试结果,对个别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制定辅导计划和内容,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辅导。
(2)二级干预
主要由心理老师承担,对象是自愿来访的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或家长推荐来咨询的学生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对当事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和评估,提出干预措施,制定干预方案,对学生的心理失衡状况给予及时的辅导。学校相关部门、老师密切关注当事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做好监护工作,并注意保密,有必要时要告知家长,与家长一起做好干预工作。
(3)三级干预
即转介。转介对象一般是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或者想在校外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学校尊重学生的需求和选择,配合家长做好转介服务工作:如提供转介信息或者班主任和心理老师陪同家长一起护送学生去转介地点。有关人员做好资料搜集、整理、备案工作。
通过三级预防,一是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失衡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保障学生身心安全,降低损害程度。
通过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这项工作融合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