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是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关于教育诉求的回应。
一个具有强的生命力的思想和理论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它对所处时代改革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回答。始于20世纪末中国进行的社会转型,将现代化、市场化、社会主义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构成了一场极特殊复杂又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社会变迁的核心在于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
正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创新发展的主题,而回应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矛盾、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现代教育的本质在于解决人自身的发展与价值问题,是人的发展的潜在可能的现实实现,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人的个体与群体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使学校实现跨越式超常发展的生命力,是激发教育工作者潜在创造力的源动力。围绕这一主题,置于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置于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置于多元文化的多种价值选择并存的环境,从而形成了目前研究的领域(范畴)和主线。这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文化生存环境和活动方式, 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一价值目标定位,是从根本上反映了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主题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化。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对工具化教育追求、人的发展目标偏离、主体缺位的反动,而且是对迷茫的教育理论、观念的价值澄清。正是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挑战,回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形成学校现代发展的视域,导致学校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而实现功能、形态上的根本性转变。
(二)形成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1、什么是“学校教育创新”? 学校教育创新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突破和超越,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一定义强调通过创新性活动,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从而突破种种阻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限制,使学校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2、学校教育创新蕴含着以下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改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在不断回答每一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获得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
3、学校教育创新的目标是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学校的现代发展。这一目标也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标志性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发展。(2)形成锐意改革、张扬个性、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的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创新文化。(3)创建具有生成性的学校生态制度与管理系统。(4)营造内外部良好育人环境。(5)塑造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校长。
(三) 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对学校教育创新内涵的把握、基于对学校变革性实践的深度解读,同时参照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构建了学校教育创新力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学校教育创新力(变革力)指标体系由 (1)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组成的价值目标系统;(2)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组成的育人模式系统;(3)人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组成的制度与管理系统;(4)战略性谋划能力,领导者品格组成的校长领导力四个要素构成。这是一个期望指标,依据这一指标对全国二十四所中小学进行全面反思总结,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初步证明这一指标体系是比较合理的。
事实说明,通过四个子系统以及系统的优化组合,学校不断调整内部结构,扩大自组织的功能,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有机体,成为一个具有强的适应能力的教育生态系统,以期达到提高质量、增长效益、有序运行的效果。
(四) 形成学校育人模式的创新的基本思路和举措
立足于读懂变革性实践,从学校教育创新视角读懂学校、读懂学科、读懂学生、读懂教师,我们将“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及育人模式”作为探讨的重要内容。形成的基本思路是: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方略,重点在育人模式的创新。
首先是关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研究。取得的主要突破是:
1、确立现代课程观与教学观,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
2、体现现代发展观,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重在理解和掌握知识,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加强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形成教学面向生活实际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体现教学的实践性以及文化性。
3、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内涵,构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新性教学具有选择性、研究性、体验性和反思性的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4、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度,合作学习与探讨的实效性,学生自主选择及差异发展,以及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5、读懂教师,切实提高教师对教材处理与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行为设计与反思能力,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形成教学的不同流派与风格。现代意义的教师应确立发展意识,反思意识,效率意识和特色意识,并自觉地保持科学、严谨、宽容、求实的学术品性。
通过研究我们扩展了研究域。研究视野涉及:从多视角讨论学科教学本质问题, 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问题,体现学科品味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质量观与有效教学的水平评估等诸多问题。特别是,聚焦课堂教学,形成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二是关于学校教育创新德育系统的变革思路及举措
在剖析目前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困惑、挑战与问题基础上,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界定了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学校德育改革的研究域,并在调研基础上形成学校德育创新的的几个基本命题,这就是:
1、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核心是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
2、通过对道德教育内容与形式加以审美化改造,实现“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的统一。
3、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累经验与重构性体悟(体验)。
(五)关于学校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创新
我们的研究证实,在学校繁杂的管理系统中,从学校创新视角分析,关键是涉及教师研修与发展的人事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其中,组织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与分工合作制(制衡机制)、激励制度(动力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反馈机制)。
实现学校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创新,学校领导者应处理好以下的诸多矛盾。(1).维持系统与变革系统的合理运作;(2).理论构想向实践操作转化的中介、最佳结合点问题;(3).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反思、批判)的关系;(4).内在优化与外在社会压力的关系。
实现学校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有由战略性谋划能力,领导者品格组成的校长领导力。校长领导力不仅仅是指校长个人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在现代学校制度中,校长还应该具备提升学校的领导团队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