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立校与学术兴校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谈到名校时说过,他心中的名校应该像当时最好的柏林大学那样,首先是学术“悠久,高深学问”的一流学府。清华大学前任老校长梅贻琦先生也直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就是说,要建立一所真正的“名校”,首先要将“名”定位在教师身上,要以教师卓越的学术表现来成就学校之“名”。我校正是将办学的重心定位于了解教师的学术功底与兴趣,然后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使教师能够通过学术水平的提高,不断改进课堂与教学,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
1、学术之本:教师专业发展
在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科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决定着机遇改革的成败。我校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要求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进而使学校获得经久不衰、富于创新的持久的发展力。
我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师资素质,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个性化鲜明、教学特长显著的名师,促进学校持续、跨越发展。工作重点是以学校颁布的《格致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纲要》为指导,加强师德建设与教师教育自培基地的建设,学校继续以“建设学习型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为口号,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多上公开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充分利用我校以教研组为基本办公单位的传统优势,强化学校教研气氛,逐步形成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组织各年龄、职级教师根据学校“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充分审视个性特点,从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制订适合个人专业发展的目标。学校加强督促检查,并建立专项考核制度,对个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实施考核,根据成绩予以相应的奖励表彰。
(2)不断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提倡“学高为范,身正为师”,努力提升全员教书育人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人人以主人翁精神开展文明班组的创建,参与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的建设。学校建立了教师的激励评价制度,如一年一度的学校“伯乐奖”、“百花奖”、“十佳师德奖”,开好师德表彰大会等。
(3)继续实施学校名师工程。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培育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启用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年级组、教研组或学校中层领导等职务,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才干,使他们真正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力争校级名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学校特级教师都有增加,与学校发展保持同步提升的水平。学校成立了“格致中学学术委员会”,全面引领学校的学术建设,承担学校课程建设、教学展示、中青年教师培养、学习评价指导等工作。“格致中学学术委员会”成员两年评选一次。 完善学校已有的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的拜师结对带教制度。配合市教育局办好以我校特级教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积极输送我校青年教师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活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校外各类学科的名师、专家与本校青年骨干教师结对,并签订带教协议,学校继续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4)加强日常听课、评课,把教学研究滲透到学科教学中。每学期组织有专题的教学展示活动。积极动员各年龄层次和职级的教师参加展示。总结学校长期坚持以教研组为基本办公单位的管理经验,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为学校教师自培基地的作用,通过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进一步强化学校教研气氛,形成有我校特色的教研文化。
(5)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加强校本培训,在培训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强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和学习者的自觉性。充分发挥本校名师、市、区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区教师进修学院等单位的合作,开设一批本校教师欢迎的校本培训课程,或邀请学科专家、杰出校友等来开设讲座,传达改革最新信息,拓展教师视野,为教师思想和业务的提高创造条件。五年内,使校本培训学分逐步扩大到各职级教师应得学分的三分之一或以上。学校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教育进修活动,为教师境外进修、参观、学习创造条件。学校奖励积极参加业余学习,取得优异成果的教师。
(6)学校放低校本科研的重心,发展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来开展学校科研工作。学校通过课题招标、项目下派或鼓励教师自主申报市、区课题等方式,做到教师人人有课题,促进教师通过科研这一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提高素质。学校每年编辑出版一本教师科研成果集。
2、学术之旅: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国际教育与交流中心”这一格致教育的新品牌,加大学校国际教育协作与交流的力度。
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点是使我校的办学思想与国际教育融通,积极学习全球先进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程,体现国际教育发展的需求,教育技术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①继续拓展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空间,加大交流力度,合作项目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做好教师交流工作,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五年内比例逐步达到教师总数的80%以上;深入做好学生交流工作,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国外参加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到境外交流、学习的经验。
②完善对外接待工作,积极主动地开拓渠道,邀请国外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到我校交流、访问。五年内主办(或联办)以研讨国际高中数学教学等为主题的1-2次大型国际教育学术研讨会。
③加强与澳大利亚PLC中学等原结对姊妹学校的联系,争取未来五年我校在全球各大洲都有一所(或以上)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的外国学校,做到双方签有正式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交流。
④努力实现课程多样化和国际化,继续引进国外适合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并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国外课程及原版教材,开好法语、德育、日语等第二、第三外语课程供学生选修。
⑤我校作为上海市双语教学实验学校,要加大双语教学研究的力度,培养一支能适应新时期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近三年内组织1—2次大型双语教学工作研讨会。
⑥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或引进能够胜任国际教育的教师,外聘外籍教师,逐步把我校国际教育协作与交流培育成一个品牌。
3、学术之源:校本教研
新教科研文化的创建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现代学校的发展是以深层次的实践研究为基础的,教科研是不断提高我校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确保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学校教科研的核心是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来探索办学及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解决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一所现代化学校必须具有研发的功能,每一个组室、每一位教师都要有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研组长、任课教师、班主任都要认识和体会科研的内在价值,真正具有研究的需要与动力。将进一步统一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认识,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积极发挥教科研的潜在作用。为使我校成为国际一流高中,每位教师都应投入科研,而教师的研究课题都应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教师投入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研,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使科研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化立校与管理强校
改革与创新学校管理制度,是全面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按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求加强改革力度,实现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的创新,特别是在“现代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加强探索,确立改革项目,继续开创制度化、科学化、人本化有机统一的新管理局面,建立和健全现代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学校内部制度和文化环境,从管理机制上保证学校持续发展。
1、力量:形成领导合力
进一步健全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决策科学、权责统一、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学校领导体制,发挥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始终把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第一位,教育、团结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以德治校,依法办校。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完善学校校务公开制度,落实校务公开的各项措施和要求,让教职工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民主党派、工会、教代会的参政议政作用和工会维护教职工权益的作用。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学校重大改革措施,必须严格经过教代会审议后方能出台。
加强对工会、退管会、校友联谊会、教工团、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的指导与支持,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建设学校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意识:基于服务的管理
强化“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继续实行以“扁平化”为特征的管理改革。校级领导(落实到人)直接分管或联系教研组、年级组。中层管理机构切实增强服务职能,为教育、教学、科研、培训、教务、设备等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我校积极提倡淡化和消解管理中的行政意识,而代之以服务意识,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强调管理的“规范化、人本化、信息化”特征,以规范化保证服务的标准化,以人本化促进服务的优质化,以信息化促进服务的现代化,全面提高管理效益。学校把管理改革的核心定为“服务”,在增强“服务”功能上下功夫。
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学生宿舍服务中心、体育活动中心、餐饮管理中心、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部门,通过扁平化的专业管理为师生提供更为及时和便捷的服务。如我校设立的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由专人负责处理学生中发生的涉及学习、生活的各种事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化解学生与学校、教师、同伴、家长或社区之间的矛盾和各种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这个中心还专设学生志愿者岗位,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为一些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再如学校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下放部分评价和分配的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各教研组、年级组在日常教育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工作中的管理职能。学校抓住二期改扩建工程竣工的契机,提出“新校舍、新管理、新规划、新发展、新面貌”的行动口号,制定了《格致中学教师教书育人基本守则》,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学校管理不断趋向“民主、规范、高效”的现代管理模式。
积极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入“服务”意识和“公众监督”,进一步认识学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职能。办好市民学校,办好学校校园网“阳光通道”(我校家长学校沟通平台)栏目。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家长、社区与学校互动的机制,在社会与市场中发现需求,谋求社会对教育的支持,整合资源,主动发展。
3、基础: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完善评聘分开,以岗定酬,绩效挂钩,优劳优酬的奖惩机制,优化全员结构工资制度,使责、权、利统一,付出与获得相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增强责任性,激活创造力。我校教职工的年收入要略高于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
制订《格致中学关于教书育人的有关规定》,加强师德教育,严格常规管理,提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榜样作用。完善和深化年级组负责制,建立有效竞争机制。
提高学校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办好“格致校园网”,不断提升“格致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争取学校档案管理水平再上台阶,通过信息化推动学校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师教学观念和习惯的转变,使网络教学从查询资料、提供教学软件展示的层面提升到构筑基于网络的新的学习途径和方法。积极加强软硬件建设,引进“平板电脑”,开通学校新的光缆,建设交互学习专用教室和“教师未来空间室”,并与华师大“教师未来空间站”实现实时链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研究,尤其是远程教育研究,使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在全区乃至全市保持领先。依托地理组的市级课题,研究、建设属于我校知识产权的“网上组卷、考试系统”,并在应用中逐步完善,为学校“未来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的“自我测评系统”和“课堂测评系统”,提高教学效益。
4、方向:提高课程领导力
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包括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制度等。编写一本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教学管理专著,为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学校教学管理提供经验。
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基础,制订发展规划或实验项目。以规划核心课题的研究为载体,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加强校本教研,逐步形成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特色。学校创造条件支持学科建设,学科不分大小,都应努力加强教研组自身建设,争取成为学校的“品牌学科”,继而成为在市、区有一定影响的“强势学科”。五年内,力争大部分学科取得教研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学术水平比较突出,学生学业优秀的领先地位。
提升现有校本教材质量,建成以“格致课艺”命名的学校课程新体系,着重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课程,逐步增加拓展型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凸显我校课程学习领域广、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科技类学科强势的特色。
认真执行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方案,全面提高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深入开展“未来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形成“问题驱动、教师行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研讨功能,加强学科基础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巩固成果。每年确定一门学科,以教研组为主组织或参加全国重点高中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
重视并研究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努力完善学校资优生培养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凸显我校科技教育特色和学科教育优势,保持我校学科竞赛获奖人数和级别在全市同类学校中领先的地位。积极研究高考改革,及时调整毕业班教学策略,保持高考成绩在市、区名列前茅的优势。
加强学校课程发展的研究,根据教育发展形势和学校实际不断调整拓展课程内容,及研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形成一支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校课程建设骨干队伍。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开展交互学习、评价测试的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各教研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系,切实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益。逐步开设网上课程,拓展我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途径。加强与市内、国内名校的交流与合作,特别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上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广泛吸收各地、各校先进办学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整合学校现有的艺体类课程,加强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整合声乐、器乐、舞蹈、书画、茶艺、戏剧、动漫、时装设计与表演等特色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制订学校体育特色发展计划,进一步办好“祝家铭——格致排球俱乐部”,利用一流场馆,开设学生喜爱的击剑、攀岩、射击等拓展型课程,实现学生人人学会游泳的目标,优化群众体育锻炼,提升我校女排、棋类传统项目水平。加强体育课内外的运动安全教育和防护,逐步做到学生体育安全教育课程化。让更多艺体特长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