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课程的理念与定位
1、格致课程的理念
——“尊重学生愿望,适应学生需求,立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整合,促进学生人本、多元发展。”
格致书院重视科技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的课程特色,为今天我校课程开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传统。历史的脚步跨越了一个多世纪之后,新的时代背景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学校育人系统核心要素的课程,如何应对社会变革对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又如何传承和创新格致课程文化?学校正是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确立了立足格致文化的当代课程理念。
学校的育人观和学生观会直接决定学校课程的理念和定位。那么,我校又是如何定位课程理念和学生发展呢?对此,张志敏校长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高中教育作为“后基础教育”,既要反映国家意志,又要体现学校文化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这一基本认识下,学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同质”与“同式”的关系。所谓同质发展,是指教育要实现学生“成人成材”根本素养的共生性发展:通过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的实施和积极正向的价值引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形成忠诚祖国、服务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另一方面,同质发展却不等于学生的同一性发展,学校教育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在各自的舞台上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正是基于对当前时代背景下高中教育育人目标的把握和反思,我校立足于学校文化,确立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课程理念——“尊重学生愿望,适应学生需求,立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整合,促进学生人本、多元发展。”
所谓“人本”发展,体现了我校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理念。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学校课程建设人文化的价值追求。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建议等方式,确立学生感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这是学校课程开发的首要依据。
所谓“多元”发展, 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个性化追求。这种个性化的追求在学校“基、拓、研三型”课程中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基础型课程的实施中,学校主张使国家课程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并通过校本课程得以补充。拓展型课程充分体现学校文化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强调丰富、多元、高选择性。研究型课程则尊重学生研究意愿,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展开研究,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学校则通过加强评价与管理对学生的发展创设平台。构建特色课程,培养个性人才,是学校课程开发的根本目标。学生的多元发展,就是指在注重发展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不同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培养与开发,力求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优势得到展示与发挥,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的需求。
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既是格致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格致书院从创办之日起就以研习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为目的。但格致书院的这种实学特色不仅仅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强调,其中还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诉求。从“格物”到“格理”、从“经世致用”到“精业报国”,格致文化始终追求一种理性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整,使学生获得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今天我校不仅传承了这种文化传统,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这种人才培养标准以更广阔的内涵和实现方式。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发展成为我校学生重要和基础的育人标准,是作为“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总之,学校课程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科学教育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多元的发展。这一课程理念表明了人文、科学在我校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两者的和谐整合将保障我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格致课程的定位
——“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合作创生;呼应时代,关注前沿,借鉴国际”
在“尊重学生愿望,适应学生需求,立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整合,促进学生人本、多元发展”的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学校进一步确立了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定位,提出“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合作创生;呼应时代,关注前沿,接轨国际”的课程编制思路。
“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合作创生”概括了学校课程的编制的人本特征。“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是指学校课程的设置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生活体验,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学校课程要发挥学生发展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潜力的发展。“合作创生”体现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生成理念。这种合作创生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合作创生。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创生。另一方面是指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创生。课程开发着眼于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要实现学生的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因此,课程的编制要充分体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创生,通过跨学科合作的课程编制和实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呼应时代,关注前沿,接轨国际”体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时代特征。立足于我校的学校文化,课程的编制一方面要传承学校文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应该关注时代前沿,将最近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动态通过特色的校本课程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时代感、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长期以来,课程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上存在着三种分歧的观点:一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课程。二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和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并据此厘定教育目标和组织学校教育课程。三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学校课程的价值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重视人的存在,强调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学习者不再被当做为适应外在需要而被动接受训练的对象,而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在一定阶段上自我实现的人。三种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即:知识中心型课程设计、社会中心型课程设计、学生中心型课程设计。知识中心型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学问、知识、技艺等系统知识。社会中心型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术、技能。学生中心型课程设计,则强调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
事实上,三种价值取向的分歧恰恰提出了课程编制中三个重要的课程决定要素,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由教师代言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的需要。而我校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合作创生;呼应时代,关注前沿,接轨国际”课程定位,正是建立在对课程编制三大要素统整协调的基础上。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教师的能力以及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将学生需求科目和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考虑教师的能力、学校的资源等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在此基础上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