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德育的理念
(一)“爱国”、“科学”的新内涵
我校前辈开创了学校“爱国”、“科学”的优良传统,留给我们一大笔宝贵遗产,然而,这些毕竟都是烙上时代印记的东西。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应该注入哪些时代新内涵,从而科学地继承与发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先说“爱国”传统。格致书院与中国旧式学校设置不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座专门研习“格致”之学的教育机构。其主旨是:“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而学生在书院掌握了“格致机器、象纬舆图、制造建筑、电气化学”等科学技术,便能够“有益于时、有用于世”,达到“为国家预储人才,以备将来驱策”的目的。这体现了那个时代对爱国人才的要求,对于当今社会和时代来说涵义似乎狭窄,发扬爱国精神同时要有宽广的国际胸怀,要有远大的理想等等,对“爱国”传统应该作与时俱进的诠释。
再看“科学”传统,我校的“科学”传统源于先驱目睹国家贫弱,希望通过兴办教育,引进西方科技以强国富民,它贯串于我校整个办学历程,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当时讲“科学”,内涵主要是指学习、掌握西方科技知识,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显然有所偏颇。我们继承“科学”传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应该培育“科学精神”,这种精神至少应该包含:①非功利的追求真理的精神;②实证原则(这是寻求真理需要的方法);③人类理性的原则。这才是对“科学”传统比较全面的理解。
“科学”传统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我校历来重视理科教学,这源于学校早期的办学宗旨,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的偏重,我校的数理化教学特别受到欢迎,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作为办学特色,今天仍然应该保持并发扬,但是,它不能成为人才素质偏颇的理由。所以,近年学校反复强调在保持“理科见长”特色的同时,文理必须“和谐发展”。1999年7月,学校制订第一轮建设示范校三年规划时突出“科学素质教育”,到2002年7月,制订第二轮规划时及时提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整合”,2006年起实施的新一轮规划则着重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培养。
再看教学方面,我校教师历来敬业,工作认真负责,很多教师把课堂上“讲深讲透”作为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加以恪守,他们习惯于作知识“传授”,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主动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也造成课堂教学空气的沉闷。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传统习惯的影响依然没有彻底消除。
经过深入的学习与思考,我们近年对“爱国”、“科学”的内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归纳起来,其要点是:
继承“爱国”传统,概括地说,其内涵就是:有远大理想,有国际胸怀,有报国之志,有强国之才,也就是说要在具有“爱国心、报国志、民族魂、强国才”的同时,具有开放胸怀、全球视野,能够尊重、理解、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爱国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应该包括“公共精神、国际胸怀、诚信关爱、独立自信”的素质,能够面向未来的人才的要求,要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指针,从国际背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趋势,重新审视中国的道德传统和现行的学校德育,扬中西道德文化之长,兼容道德的民族性和国际性,兼容道德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促进中国道德文化和学校德育的现代化。
关于我校的“科学”传统,赋予时代的内涵就是:科学的道德与理念,科学的精神与态度,科学的思维与方法,科学的学习与实践。简言之,就是:实事求是,诚实守信,自强自立,追求真理。
我校科学传统的重要表现是“求实求是”。求实求是,是以独立、自主和理性为基础的一种主体精神,也是基于认知动机、情意取向和道德评价的行为能力和笃行品格。继承和发扬“科学”传统,表现在知识学习方面就是要从西方人文思想的历史长河中理解西方的科技革命和科学教育,从文化发展的源头上理解东西方人文思想的历史差异,从而理解东西方科学文化的差异,扬中西人文思想之长,使人文思想与科学文化相融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整合,着眼于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开拓创新,促进学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现代化。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要致力于养成基于理性智慧的实践能力,要从人格培育的高度,致力于培养思想解放、独立自主、言行一致、好学力行的新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学术人格,确立终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私奉献的现代精神。
(二)培养现代公民素质
培养现代公民素质是当前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关注的话题,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所以,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计划中,都把公民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我校也积极探索,开展现代公民素质教育。
公民,即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这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公民同时还含有政治身份的概念,即这个人是一个有权利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资格,当个体达到某个法定年龄时即可自动获得;而政治意义上的公民,却绝不意味着一旦达到法定年龄,同样能够自动获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还应具有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他应当具有批评的头脑,有辨别良善的抉择能力,有接受意见的自制力,有为公众谋幸福的诚恳心,有为大众牺牲的无私精神。
素质,即人的质量。特指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修养而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与一个人的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等得之于后天的知识、经验、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公民素质,即具有公民身份的人所必备的心理、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等人的质量。
公民素质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素质教育包括人的一切教育。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通过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培育公民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品德与技能。
公民素质教育是以公民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有三层含义:其一,意味着21世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复兴当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即中华民族虽为旧邦,但她的使命是维新。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国人要有“文化自觉”,要深切理解当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因而中国教育的使命正如《大学》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公民素质教育以“新民”的姿态,吸取古代与现代文明的精华,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更新。其二,意味着“公民素质教育”融合古代与现代文明的21世纪中华新文明。自鸦片战争起,在经历了160多年的文明冲突之后,已经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东西方文明,进而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不论是仁义礼智信,还是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科学自由,都应该成为年轻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念。其三,意味着改变重说教、轻实践的状况。把认知、情意与行为目标统一起来,深化观念的思想,将技能培养放在重要地位,通过与青年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培育参与和解决问题的品德与技能,促进其人生智慧的生成。
因此,公民素质教育,即是现代国家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素质形成的规律和需要,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对本国公民所进行的提高人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国家依法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活动,或者说是教师代表国家,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过程。很明显,这种国家法定的教育不是等儿童成人之后才进行,而是从儿童进入学校时起,就应依法对其进行作为一个公民必须掌握、必须具备的有关心理、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即公民素质教育。因此,我国的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
我校在开展现代公民素质教育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主体意识。人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是从事着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能动主体。作为民主法治国家的现代公民,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每个人都应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与他人地位平等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权利能力、行为责任能力和人生价值,自觉关注和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决不依附于他人;同时要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也是自由的,要做自己的主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并能够自觉地以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当然,公民也必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二是培养权利意识。权利是公民存在的方式,是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保障,是参与社会生活,取得并维护各种权益的根据。作为公民,首先,要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和社会方面的基本权利,并依法行使;其次,应主动追求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权利遭受侵害时,能够有意识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再次,要自觉做到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三是培养责任意识。与权利意识相联系,作为公民,还要时刻意识到自己“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现代社会,公民作为国家的一员,应清楚自己一切权利的实现,都应该在有序、有效的状态下进行。现代法律关于“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原则,要求公民不仅要树立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不可剥夺的权利意识,而且要树立不可推卸的责任意识。
四是培养参与意识。参与意识是指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的自觉性。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参与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意识。公民的民主参与以公民地位的平等为前提条件,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公民,才会有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政、议政和监督,积极地维护和改善民主制度和民主秩序,这是从法律制度规范走向现实法治秩序的重要桥梁。
五是培养守法意识。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一般而言,守法意识如果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一项道德义务,就能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所以,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来说,公民要具有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意识,养成尊重法律、信奉法律的信仰。
六是培养道德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法律出现之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靠道德来调整的。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在新形势下,人们应该树立一种怎样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培养上述意识中,特别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因为以上谈到的与法律相关的各种意识其实都是社会主义新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通过宣传教育,各种法律意识由外在的规范成为公民自觉自愿遵行的规则时,这些法律规范对公民来说便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因此,公民教育其实是一种现代德育。
(三)注重道德践行
近二十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更加复杂、更加严峻的挑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法规条例,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教委颁布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两大实施纲要,关于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提升公民素质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参与度与能动性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为此,学校在日常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坚持道德教育应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来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投身道德实践,把参加社区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践履、体验和修养结合起来,突出在道德实践中的内化过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真实、深刻的道德体验,实现在道德实践基础上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每一位学生走上社会后不论干哪一行工作,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承担着一种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走上舞台,每一个角色都会反映出他的品质。在道德教育中,创设不同的角色岗位,进行步入社会前的模拟实践,是在中学阶段实施道德实践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实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核心是合群性.利他性,以及社会交往能力)。鉴此,学校积极提倡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团代会、学代会已成为学生参政议政的重要组织。两会代表都能积极履行职责,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学校管理工作等进行大胆评议,并形成书面提案。学校建立学生校长助理制度,由优秀学生干部担任校长助理,直面学校管理。学校还建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出对全体学生的行为规范起表率、引导作用外,还对学校、年级、班级提出的有关奖惩方案、结果进行认真审议。学校还组织全体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进行评测。在学校宿舍管理、膳食评议等工作中,都拥有较大的学生比例。
除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外,学校还倡导学生自主结社,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文学社、校电视台、学生论坛、格致论坛——师生对话、音乐剧社、弦乐(民乐)队、环保类社团等活动,尽可能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认识社会、激发生命热情,提升自身修养。
高中三年,可以说是学生成为公民的预备期,从培养合格公民出发,学校积极组织以“责任与诚信”、“自尊与自信”、“感恩”、“沟通与合作”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合格公民系列教育与实践活动,并在高三年级以“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作为系列活动的终结。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发现社区服务是培养学生爱心、责任心、社会心的重要途径。学校利用社区的有利资源,和学校所在街道的居委进行党团共建 ( 居委的党支部和我校的各个团支部结对 ),学生收益非浅。在高中三年中我们分年级举办了党课学习小组,让一大批学生接受党的知识教育,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我们又针对三个年级不同特点,由德育处、团委、邓读会、政治教研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社区挂职、走进名企、南京社会考察、大别山社会实践、模拟联合国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展望未来、明确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