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轮五年发展规划:
1994年,我校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制订并实施了五年发展规划(1994-1999),提出了“基础厚、素质优、能力强、有特长”的学生培养目标。同时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系列、邓小平理论进课堂、与金陵街道各居委会共建爱心学校、建立大别山社会实践基地等德育特色。在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学生分层教育、选修课活动系列、学生社团发展系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
(二)第二轮规划:科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1999—2002年)
1999年,我校提出建设“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目标。学校编制并实施了《上海市格致中学建设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办学规划》,《规划》的龙头课题是“格致中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它统领着“德育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革新、信息科技教育、教育科研振兴和教师自培基地”六项改革工程,在提升办学理念、营造学术文化、完善课程体系、健全组织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优秀学生、加强教育实验和优化教育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设计和实践探索。规划实施三年,学校发展成果明显,经过专家组的评审,2002年我校被首批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三)第三轮发展规划: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整合的实践研究 (2003—2005年)
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后,我们并没有满足,开始了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制定。在总结一些国内外历史名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我校必须在光大民族优秀文化、吸收现代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和建设现代化的、个性化的育人特色。从学生的培养模式来看、特别是优秀学生的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优化;从顶尖人才培养方面来看,虽然我校的毕业生中能拥有一些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是,我校优秀学生的培养视界应当进一步拓宽,培养目标定位应当进一步提升,培养过程应当进一步优化;从学校科研角度来看,我校的教育科研已经有了良好基础,但以世界的眼光看,尚未形成有国际意义的、体现非西方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有独特个性的教育改革经验和模式;从国际视角来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校也发展了一定范围和一定层次的教育国际交流,但是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视野和世界名校的交往平台,我校唯有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教育实验,向世界推荐有中国特色的经验和模式,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名校。
我校新一轮教育实验的基本定位为:
1、要从学生完美人格培育的整体上,把握科学教育的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
2、对人类(特别是东西方)人文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合乎历史和逻辑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3、从人文的角度审察和理解中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确立科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4、为科学教育的改革奠定广泛的人文教育基础,包括道德、艺术、文学、历史、哲学、人文地理等,为人文教育的改革确立现代的先进理念。
5、不仅把科学视作与人类文化相通相融的一个部分,也把科学视作具有内部结构和层次的文化体系。
具体目标主要有:基本实现学校传统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广大教职员工广泛认同办学理念的内在涵义和创建世界名校的共同愿景,增强学校的文化竞争力;以新的科学观、科学素养观和科学教育观设计、组织和实施理科教育实验,在理科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初步实现转型期社会学校德育的现代转型,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探索构建新型学校德育,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学校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理科课程的品牌建设一马当先,多元品牌的培育和开发基础宽厚;为建设高效能课堂教学奠定新的文化理念和先行观念,并据以构建新的课堂操作方法体系,鼓励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多元未来课堂”;学校成立“格致教育研究中心”,基本建立以教师专业为基础的专业研究体系,鼓励教师开展基于专业实践的研究活动;确立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观,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员工自培体系,教师整体素质和人力资本能力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师生教学方式上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从学校形态布局和功能开发的整体上,对新增的6亩学校土地,完成建筑方案的设计和建设,体现我校的文化特征。
(四)第四轮发展规划: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格致教育”的研究和发展(2006---2010年)
我校通过三轮规划的实施,我校深厚的学校文化、鲜明的育人目标、严谨的学术管理、优秀的教师团队、多元的课程组织,过硬的教育质量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2005年9月,我校的二期改扩建工程竣工。以此为标志,我校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学校又制订了新一轮学校发展五年规划,鲜明地提出核心任务是建设“现代格致”。“现代格致”涵盖了当今学校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它区别于“传统格致”、“近代格致”,它不仅传承格致优良的办学传统,又不断赋予其时代新内涵,在建设现代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和付诸实践。新一轮的发展将聚焦格致品牌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形成一种方法与内容“科学”,过程与评价“民主”的教育格局,完成这一核心任务的重点在于提高学校文化的创造力。
我校的这一轮发展规划可以概括表述为“1个总体发展目标、8大改革领域,70条实施要求,4项保障措施”。“1874”正好与我校的前身格致书院的创建年份相符,故简称为“1874”规划纲要。
新的发展规划中提出,我校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坚持“格物致知、求真务实;学生本体、创新超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厚德、博雅、明理、懿行”的育人目标,坚持“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策略,坚持以学术型为标志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化特征鲜明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这个规划一如既往地光大“爱国、科学”的优良传统,发展“和谐、崇理”的办学特色,提升“德高、艺精”的团队素质,构建“校本、多元”的课程组织,建设“典雅、包容”的学校文化,营造“个性、和谐”的成长平台,实施“人本、智能”的管理范式,探索“民族、融合”的国际教育。
新规划把我校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厚德、博雅、明理、懿行”,它继承了《礼记• 大学》中“八目”的思想,既体现对我校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蕴涵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厚德、博雅”,蕴涵着我校学子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视野开阔、知识厚实,文理兼通,兴趣广泛,情趣高雅;“明理、懿行”,蕴涵着我校学子能够深明事理,思想深刻,求真务实,处世和谐,并善于践行,勇于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落实规划总体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背景下 “格致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为核心课题,统领学校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我校的前身——“格致书院”,大力弘扬“格物致知”的学术思想,努力实践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穷究事理,获求真知,从而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格致书院无论在办学模式方面,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均以先进的西学为本,大加引进,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一个多世纪以来,“格致”继承、发展前驱开创的优良传统,走出了一条科教兴国的道路,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品牌——“格致教育”。
“格致教育”的关键词是“格物致知”,我们重点研究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研究“格致教育”,目的是进一步认识这种教育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粹,更好地总结、传承、发扬“格致教育”的经验和特色,通过对“格致致知”的一些原命题进行体现时代特征的持续研究,给传统的“格致教育”注入新鲜内涵,更好地把先进办学理念落实到当今教育教学实践中,指导我校的发展。
课题将从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全面疏理“格致教育”,系统回顾、研究、解读“格致教育”的形成、内涵与发展,重点对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格致教育的特征、愿境、走向作描述和科学论证,并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本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当前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本问题,探索格致教育的实施途径,形成一部以“格物致知”学术思想为核心的基于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教育范式的研究文献。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本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提高专业化程度,增强我校作为示范校在本市普教系统教育科研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建设有传统特色和海派风格的教育科研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格物致知”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思想,凝聚着先哲千百年的智慧,博大精深,它伴随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是一笔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以格致书院为代表的近代新式教育改革了中国旧教育体制,为社会培育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教育思想不断引入,推动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我们更要认真学习、继承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研究、创新“格致教育”,走出一条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做大做强自己的教育品牌。
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研究“格致教育”,第一要对“格物致知”作认知理论的创新,要进一步探究格物致知的哲学内涵,从时代所需的认知方式和实践价值等方面予以发展性的诠释。第二,要研究当代教育如何传承“格物致知”的理念,切实有效地把这一传统的,但充满活力的学术思想贯彻到现代教育中去,使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课题研究有鲜明的继承性,要回顾、分析格致教育的发展,但不是研究“格致教育史”,关键是要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研究找到格致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应有的地位,让这一民族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在当代教育中发扬光大,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实施这一规划,除了课题研究,还要重点探索“未来课堂”、“分层德育”和“阶进式教学”三项教改策略。在具体实施层面上,学校细化出70条具体要求,其中管理改革是关键,德育改革是核心,课程改革是重点,教师专业发展是抓手,而每一领域的改革既有对上一轮规划的承继,又设定了本轮规划的发展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