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上午,格致教育集团生物地理工作室的老师们在上海市生物教研员兼鸟类爱好者周韧刚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入感受熟悉而陌生的大自然。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1.55km2,属于潮滩地貌且植被丰富,为每年100万只次迁徙水鸟提供了停歇地或栖息地。此次参观考察活动既让老师们学习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更令老师们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并且最终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一进入保护区,伴随着一块块科普知识展板,各种问题就相继迸发出来。例如:杜鹃被描述为恶鸟,究竟它们干了啥,为何我们不去人为消灭它?为什么有的鸟在迁徙路线上要飞那么远,能不能飞得近一点?。而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莫过于“互花米草究竟是怎么来的,现在发生了什么情况所以要治理,治理的情况有如何?”。周韧刚老师在带领我们观鸟的过程中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向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互花米草最初作为一种促淤保土的植物被人工,但最终却不受牵制地疯长,迅速扩增挤走了本地物种海三棱藨草,而海三棱藨草的地下部分是越冬的雁鸭类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它的缺失直接威胁到了雁鸭类鸟类的生存。请神容易送神难,现在回过头治理互花米草,需要耗费天文数字的资金及无穷无尽的劳动力,且最终消灭率大约95%为,并不能做到完全根除。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都通过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达到了一定的平衡,类似于人为引入互花米草这样的行为看似在短期内创造了经济价值,但是却打破了自然平衡引发生态灾难,让我们为此最终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大杜鹃利用东方大苇莺养育后代的行为虽然让人不齿,但是却很好地平衡了两者的种群数量,这正是自然界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写照。参与活动的老师不禁感叹,越是理解大自然,就越是敬畏大自然,减少人为影响就是对自然环境最好的保护,这也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达的理念。
鸟类相对其他生物(如野生兽类等)来说,更容易观察且对环境的敏感性很强,这使其成为生态研究的标杆。在上午的活动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崇明东滩的明星鸟种——震旦鸦雀,白鹭、大白鹭、夜鹭、牛背鹭、池鹭以及草鹭等各色各样的鹭类涉禽,以及在芦苇荡后游弋着的黑水鸡、白骨顶等水禽。
骄阳似火,两个多小时的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很多现象来不及深入观察,很多问题真的目前尚且无解或难解,但在观察、探讨的过程中,生命科学和地理教师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身学科的独特魅力及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学科带给学生的独特视角将是学生终身受用的。这样的教研活动将提供给教师更鲜活的事例,有助于成为教师自身更全面专业成长的阶梯!



